欢迎来到拂尘子国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网站

拂尘子老师助理:

173 1367 1538

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拂尘子老师助理:

电话:173 1367 1538

地址:上海杨浦四平路1388号联合广场C座909室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术会议 >

学术会议

“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京举
浏览人数:更新时间:2024-05-16 18:39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9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北京市东城区庠序有学戏剧文化交流中心、广东省罗浮山泰学学校承办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北京国子监彝伦堂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 康震 )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康震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在于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传承文化、建设文明的重要途径和环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对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究竟应该如何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专家学者为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建言献策

  在大会学者发言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这一主题,交流观点.谋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之道。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哲学院教授沈湘平主持。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 王学典 )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王学典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学和马克思主义都是典范的社会发展理论。儒家有着强烈使命担当,把社会发展、文明传承扛在自己肩上,把社会发展、社会治理建立在道德感召力基础之上,其所崇尚的天下为公和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有着天然的契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从哲学的视域审视学校德育,认为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性和能力内在统一的完善人格,而对于如何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从习和性、真理与道理、知与行、德育与智育、德育与美育、德育与体育、身与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学校的德育需要系统性推进。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教授 孙熙国)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熙国教授作了以《知道、成道和行道——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为题的报告。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育人,中国文化的使命具有明德知道、化性成道、外王行道三个方面。其中,明德知道是逻辑前提,属于求真环节;化性成道实现外部治理和内在之性的统一,是成善的环节;而外王行道是将内在于人的德行对象化,是社会实践的环节。这三方面也分别是人生幸福的前提、路径和实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 李若晖)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李若晖针对当前有关通才与专才、有用与无用、文理之争,结合《庄子》中的经典故事和近代中日历史教训,探讨了从传统文化教育看应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应该超越“材”与“不材”,并强调借助儒家的观点,从“材”与“不材”转换到突出“君子不器”,形成材与不材之间的相互成就,人文与技术的本质统一。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王学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教授阐述了为什么要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为什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特别重视中华文明的问题。他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在于“两创”,同时建议要加强多学科的联合公关,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形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升文化基线。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朱于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朱于国以专业、权威的数据,既揭示了语文课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选篇的历时趋势,也总结了它们的共时特征,并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为语文教育策略和路径提出建议:一是要与时俱进,落实新理念、新思维;二是要改变我们惯性的思维,适应当下课改重视情境的理念,在现实的交际情境和动态的历史语境、人群的共有语境中观照文本;三是要善于反思,改变模式化解读的思维,善用多种解读方式,灵活的运用方式,破除教学上的模式化、套路化、形式化。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小龙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小龙教授从“语文课是不是超纲”“为什么超纲”“超纲应该怎么讲”三个方面,回答了“‘超纲’的语文课如何讲”这一难题。他提到,传统文化的经典如何讲有很多的法门,第一个是字音,第二个是各种词语背后的文化蕴含,第三个问题是异文问题。他指出,这些都是随着时间有所变化和发展的,十分复杂。因此,老师在讲传统文化时,遇到精微复杂问题有些拿捏不准的时候,不应该只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将更丰富、间接的、微妙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进而打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野和多重纬度。

  教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

  在论坛中,来自甘肃、湖南、山东、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14名优秀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代表分享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们分别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美术等学科为依托,从教学理念、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不同视角引入学科与传统文化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以生动的故事、热情大胆地创新和课堂实践等案例,探索出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程光泉主持论坛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程光泉主持论坛演讲

  本届论坛闭幕式上,同时揭晓了本年度的优秀展评课和优秀论文奖。颁奖环节由北京市东城区庠序有学戏剧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肖滔滔主持。

北京市东城区庠序有学戏剧文化交流中心主任肖滔滔主持

广东省罗浮山泰学学校校董李志峰为获奖代表颁发优秀组织奖

  沈湘平在大会总结指出,目前全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风生水起。乘着中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东风,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2022年版新课标之际,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迎来更上一个台阶的最好时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专家学者的思想启迪,需要广大教师、教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需要所有弘道者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以正气、锐气和胆气,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为赓续民族精神命脉作出更大的贡献。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复古、泥古,而是“阐旧邦以辅新命”,要服务于新时代的使命和任务,服务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哲学院教授沈湘平

  此外,本届论坛 9月22日还在北京景山学校、北京丰台区纪家庙小学举行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对来自全国各地教师的10堂课进行了教育观摩,观摩课获得各地教师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纪家庙小学、北京市通州区临河里小学、广东罗浮山泰学学校的孩子们为本届论坛带来了“六尺巷”“国学与科学”“春江花月夜”等精彩的传统文化节目展演。